朱嘉明:宇宙视角高于一切
当今社会,人类正日益被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和信息控制与裹挟。与此同时,信息沟和数字鸿沟急剧拉大,数据和信息的非均衡和不对称造成了新的“二元社会”。
于是,人们在如何认识“真理”的问题上,产生了分裂。所谓的“真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某个群体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专家,将自认为真实的或希望真实的东西作为真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的作者,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向读者灌输了一种宇宙观。这种观念依靠非人类中心主义和非地球中心主义而形成,基于两个科学基础认知:
其一,仅靠人类的眼睛不足以揭示关于自然界运作的基本真理;
其二,地球不是宇宙运动的中心,它只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已知行星之一。
当我们将自己代入宇宙视角、以科学的方式来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与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就会发现宇宙并不是围绕着人类和人类的思想运行,而所有诸如战争、政治、宗教、真理、美、性别、种族等争议性话题,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造战场”。
尽管科学不能代替政治,但科学可以在知情的民主制度下,为民主社会的正常运作做出宝贵的辩论和政策制定方面的贡献。
泰森在思想上的这种贡献具有特别的魅力:因为他没有期望提出标准答案,而是要创作一种与读者以更细微的方式进行对话的语境。
一
“宇宙”是一个大词。它包括了宇宙中的每一个物质粒子,在一个直径高达100亿光年(目前可观测宇宙直径已超过930亿光年)的系统中,拥有大量的星系。通过这个镜头看向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有趣的新视角,因为这个视角具备时间和空间的恢宏维度。
当我们倒退约3万年,想象一群遥远的、住在山洞里的祖先蜷缩在火堆旁,这个人类族群的心智地图不超过洞穴周围十几平方英里的范围。在这些边界之外是巨大的未知,一些人可能会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虚无;另一些人在考虑它时,可能除了危险和死亡之外什么都看不到。
有一天,一对无畏的洞穴居民咨询他们的长者,他们想看看外面有什么。长者们权衡此事,并思考风险和回报。有时,你必须离开山洞才能解决你的山洞问题。
尽管,巨大的未知世界里潜藏着危险和死亡,但它也蕴含着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制造新工具的有用材料的希望,以及新的食物、水和住所来源。最重要的是,那里有新的思维方式有待发现。
这就是许多科学家所珍视的一种想法,也是人类史上一种深刻的想法。正如美国诗人艾略特所说的那样:
我们将不会停止探索,
而我们所有探索的终点,
将抵达我们出发的地方,
二
当这个图像在全球流传时,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地球。宾夕法尼亚州排放污染物的工厂、波兰森林中的酸雨、尼日尔三角洲被石油覆盖的海滩,都不再是本地问题——它们现在被看作影响地球整体生态系统问题的局部症状。
这是值得再认识的历史阶段:人类通过前所未有的放大视角,开始把环境作为全人类关注的现象来把握。
一波立法浪潮反映了这种观点的转变。1968—1973年的最后一次登月任务圆满结束。世界各国开始通过法律来规范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像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杀虫剂)这样破坏生态的农药的使用。
从此,宇宙观作为一个观念成果,体现在人类开始对我们星球的生态系统进行关注上,即使大自然实际上并不关心我们是否健康或长寿。人们被自然本能地装备起来,在一些可能伤害人类的东西和一些可能带给人类安慰的东西之间进行筛选。
三
人类的科学史总是在不断被超越的。过去的科学受困于能力和认知不断被证伪,而新的科学范式需要人们更多的实验和观察产生更多的数据,从而确定究竟什么是客观的真实。
这意味着知识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因此根据过去预测未来变得十分滑稽。它还让你认为,所有出现在你生命里的那些惊人的发现和发明,都代表着你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这就是指数增长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对人类的常识产生了挑战。以水为例,在海平面上,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然而,在海平面以上10000英尺处,空气压力要小得多。在那里,水沸腾的温度只有90摄氏度。由于东西在较低的温度下煮得更慢,必须延长总的烹调时间来加以补偿。
在沿海地区,7分钟后就能完全煮熟的意大利面条,在山区可能需要12分钟。所以这就是我们答案的第一部分: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
四
尽管本书没有直接提到贝叶斯主义(Bayesianism),但是在第5章“风险与回报”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所谓贝叶斯主义是基于英国数学家贝叶斯关于两个条件概率之间关系的解读,也称为“贝叶斯认识论”——
一种认知证明理论,主张信念P得以证明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个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时,并且这种概率由获取新论据而发生的认知变化,可依据概率演算,包括通过贝叶斯定理来计算和预测。
五
在本书第9章“法律与秩序”中,泰森向我们传达:无论人类喜欢与否,法律与秩序都是文明的基础。
“在法庭上,如果真理和客观性既不被追求,也不被渴望,那么我们必须承认或坦白的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关于感情和情绪的宣泄,追求将激情转化为同情心。”
六
本书的尾声“生命与死亡”提供了无价的洞见,也是泰森对为什么使用科学分析和方法论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生命、死亡和人类的,非常有启发性和批判性思考的回答。
他引用了19世纪教育家霍勒斯·曼的墓志铭:“我恳请你们把我的这些临别赠言珍藏在心中,在你们为人类赢得一些胜利之前,请以死为耻。”
七
人们常说,世界观就是宇宙观,木心也说:“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在这个以物理学为最显著代表的硬科学时代,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宇宙与世界,重新建构我们新的、适用于当代的世界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家喻户晓的天体物理学家、曾获“斯蒂芬·霍金科学传播奖”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他的新作《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一部能够重塑人类世界观的佳作。
◎以宇宙观重塑世界观、人生观
从地球表面上升到外太空,审视地球、人类及人类社会与文明。不仅空间维度高,其理性程度同样高,堪称一套“高于一切”的世界观。
书中不仅有大量硬科学知识做基础,更是将宇宙学引申至人类文明世界观的构建。书中章节名不是宇宙大爆炸、不是黑洞与时空,而是“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性别与身份”“ 颜色与种族”“生命与死亡”,真正将宇宙价值映射到人类个体价值。
当下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割裂时代,唯有重建一套夯实有力的现代世界观,人类文明的无数裂痕,才可能得到弥补。《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我们有幸获得本书独家首发,首批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为《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推荐序,作者为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朱嘉明。
▍延伸阅读